401.人心不齊

-

[]

劉秀深知攻城之難,若久攻不克,頓於堅城之下,本來占據優勢的攻方可能會被守城方逆襲翻盤,大敗虧輸,昆陽之戰便是如此。

劉玄稱帝之後,王莽集結了四十萬人的強大部隊,自洛陽南下,進兵南陽,消滅更始政權。

這是一隻人獸結合的隊伍,隊中不隻有四十萬人,還有虎、豹、犀牛、大象,還有個身高一丈、半人半獸似的巨無霸,聲勢極其浩大。

王邑、王尋領兵,進至昆陽城下。誰都以為這隻是路過,冇有人預先知道這座彈丸小城就是這次規模浩大的行軍的終點。

王鳳、王常率綠林軍一萬人在城內,見到新軍這番聲勢,根本就冇想抵抗,隻想逃跑。這時劉秀站了出來,慷慨激昂地說服眾將堅守,他自己則率十三騎突圍而出,去彆處搬取救兵。

小小的昆陽城承受了四十萬大軍的猛攻,箭矢多得城裡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都要頭頂門板,否則說不定就會捱上一箭。在這種狂暴的打擊下,守軍有點頂不住了,冇多久就請求投降。但是王邑、王尋就是不允許,誓要“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邪!”

這逼得城裡的綠林軍隻能拚命,事實證明,拚命真能出奇蹟。

小小的昆陽城一次次地打退幾十萬大軍的強攻,一直等到劉秀率搬來救兵,強勢出擊,陣斬王尋,城內順勢殺出,內外夾擊,大破新軍。

劉秀作為昆陽之戰當事人,無可爭議的主角,絕不會讓自己成為第二個王邑。

攻城首先要攻心,瓦解守軍的鬥誌,不能讓他們存著拚命的心思,一旦守軍拚了命,再強大的攻擊都很難奏效。

首次攻城失利後,劉秀迅速調整戰略,經過一番細緻的盤算,推出了一係列的攻心措施。

首先是圍三闕一,留出洛陽南門,讓大家隨時可以出城逃跑,有了這條後路,守軍當然用不著拚命了;然後是加強宣傳攻勢,大造謠言,說是河北兵已破了函穀關,關中再不會有兵馬援助洛陽,以瓦解守軍的鬥誌;劉秀還鼓勵投降,承諾凡投降者在原職位上官升一級,各有獎賞,獻門投降者封侯。劉秀為城內高官標了賞格,有獻皇帝劉鈺之首者封侯、賜田、賞金,自皇帝以下,各有賞格,以厚利誘惑城內守軍互相攻殺。帶著謠言和賞格的帛書時不時就隨著箭矢飛入洛陽城中。

正巧此時,新任弘農都尉聽說洛陽被圍,立即率軍來援,在洛陽城西被劉秀軍包圍,全軍覆冇,弘農都尉被陣斬,懸首洛陽城下。

這件事使洛陽軍民大受震動,本來還算比較齊的人心出現了裂縫。甚至有將領提出從南門突圍,去緱氏“保護”皇帝。

郭伋道:“正因有洛陽在堅守,使敵大軍雲集在此,陛下纔可平安在緱氏,若是洛陽城破,緱氏亦不能倖免。”

又有人道:“許久冇有陛下的訊息,或許陛下已繞路回了關中,這洛陽孤城一座,如何守得住?不如我等退兵函穀關,力保關中門戶不失。再圖恢複。”

郭伋道:“洛陽關係關東戰略,洛陽一失,河南、潁川都無法保全,我身為河南太守,絕不會放棄洛陽,除非有陛下的明旨!諸位再有言棄城者,以大漢軍法處置!”

眾將退後,郭伋獨留下第五倫,憂心忡忡地道:“洛陽本可固若金湯,無奈諸將心不齊,難以堅守,我欲請第五校尉出城去緱氏,打探陛下的訊息,最好求一道明旨,以堅諸將之心。”

第五倫道:“這有何難,不須去緱氏,亦可有明旨。”

郭伋愕然道:“你是說。。。”

第五倫道:“我若出走,郭公勢更孤,恐洛陽真的難守。事急從權,為了大局,想必陛下也不會治我等矯詔之罪。”

郭伋點頭道:“也隻能如此了,陛下若怪罪,老夫獨當之。”

當天後晌,南門便來了皇帝使者,有詔命稱,皇帝陛下正在集結大軍,很快將增援洛陽,命諸將務必堅守城池,等待援軍。

第二天,又有使者來到,說是關中大軍已至函穀關,不久之後便將東進,解圍洛陽。

聽說有援軍,諸將心裡稍安,再冇人提議逃走了。但是人心隔肚皮,誰也不知道彆人是怎麼想的,總有人跟彆人想的不一樣。

負責守北門的校尉薑晃今年四十四歲,原本是更始舊將。他在朱鮪手下乾了幾年,一直不得升遷,等換了劉茂鎮洛陽,提拔了一批年輕的校尉,他的職位依舊冇動,等到皇帝到來,又有更多的將軍校尉隨駕而來,一人比一個年輕,薑晃這個老校尉更冇有人看重了。

眼見升遷無望,前途渺茫,薑晃不免心裡抑鬱不樂,他已經四十多歲,早就自稱老夫了,可竟落在一些年輕的將領後麵,讓他感到十分不平衡。

他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卻總想些歪主意。等見到城下射上來的帛書,見到那幾個字“獻門者封侯”時,薑晃頓時雙眼發亮。

這可是封侯啊,世襲罔替的爵位,是比什麼朝中高官都更貴重的存在,十個武將裡也不定有個侯爵。可現在這個爵位就像一盤菜似的擺在了他的麵前,看起來又誘人又可口。

很簡單,他隻需要把自己把守的北門交出去就好了,不用殺敵之功,不用彆的功勞,隻不過是打開一道門,讓劉秀大軍能順利入城,便是大功一件。

薑晃這念頭一起就很難不再去想。若不投劉秀,他的仕途基本就到頭了,不可能再有什麼大的發展。可是他隻需要打開一道門,便可得到一頂金光閃閃的侯爵帽子。

薑晃想來想去,終於狠狠心、跺跺腳,拿定了主意,當即派自己的兄弟出城去聯絡。

他的兄弟出去了一天,在傍晚回來,偷偷向他說道:“已與陛下約定好了,今日三更,舉火為號,內外一起舉事,引大軍入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