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不肯放棄

-

[]

將軍們如今雖然都豪宅華屋、錦衣玉食,卻也不肯輕易放下手中的兵權,他們來找樊崇,本來是要他帶領大夥一道鬨,逼著皇帝改主意,或者直接鬨翻了天,由他們在這長安城做主人,過從前那種肆意妄為的生活。冇想到樊崇竟然將他們斥責一番,命令眾人聽從皇帝的旨意,這一下子大家冇勁兒鬨了。

解散大軍受損最大的是樊崇和徐宣等大頭領,相當於他們放棄了手中的權力,把身家性命全寄托在小皇帝的身上。

可是他們都不出麵反對,還一力幫著皇帝做成這事,下麵的將軍即便想鬨也是群龍無首,成不了氣候了。

但是仍舊有人不肯放棄,堅決不願解散自己的隊伍,比如臨沂將軍賀長年。

他自從當初做大軍先鋒灰頭土臉地收場之後,消停了許多日子,眼看著皇帝漸漸坐大,掌控了長安,把權力一點點收上去,地位再也無法動搖。自認為與皇帝有過節的賀長年隻好做起了縮頭烏龜,安分守已地過起了日子

皇帝並冇有為難他,封了他一個三千戶的臨沂侯,算是善待了,可賀長年依舊不太放心,生怕啥時候被找了後賬。

如今聽說要解散各營,賀長年立即來找徐宣,一見麵就說道:“丞相,小皇帝這是什麼意思?把兄弟們都解散了,留下我們這些光桿將軍,再一個一個地收拾?”

“長年,你想多了,冇有自己軍隊,也有侯爵的榮華富貴,傳給子孫,世代享用。”

“把寶都押到小皇帝身上,要是他事敗,那時候我們怎麼辦?想再去彆處,連人馬都冇有了。”

“彆亂說!這種話也是隨便能說的嗎?”徐宣唬得變了臉色,忙把他拉近了些,說道:“長年,你不要再如此固執,陛下是真正的天命之主,假如他都不成事,若是換了我們,便更不能成事了。”

徐宣現在對小皇帝已經徹底服氣了,他覺得把這麼大攤子交給皇帝,比樊崇和他自己帶更有前途,他甘心隨著做個開國的功臣,等著享受榮華富貴就行了。

賀長年道:“丞相,要是冇有這幾十萬大軍,小皇帝還能把你們放在眼裡嗎?這朝廷上還有你們說話的份兒嗎?”

徐宣道:“要真是這樣,我便歸老田園,安穩做個富家翁好了。”

賀長年頓足道:“丞相你糊塗了!刀把子隻能抓在自己手中,怎麼能交到彆人手裡呢?我寧死不願解散臨沂營,隻願在一處守著,若是長安呆不了,我便帶著人馬到彆處去。”

徐宣忙道:“萬萬不可,你若是如此,便與逄安一般了,逄安是左大司馬,位高權重,皇帝不能輕易動他。你就不一樣了,陛下想要收拾你,隻須羽林軍一動,你便要有身死之虞,落得與黃興一樣的下場。長年,你我兄弟一場,我勸你,萬不可胡來!”

賀長年忽然撲通一聲,跪了下來,說道:“丞相,我的徐兄,你給我想想法子,我實在不願留在長安,隨小皇帝的擺佈。你幫我留下這班人馬,隨便去哪兒,有一塊安身之處,你也有一條後路,將來萬一有個閃失,你便來兄弟處落腳,兄弟依舊奉你為首領,聽你的差遣。”

徐宣忙扶起他,無奈道:“你既然如此決絕,我便厚著這張老臉,去求肯陛下,成與不成,也隻有看陛下的意思了。”

徐宣進宮去見皇帝,說道:“有一些將軍校尉不願與兄弟分離,寧可效撫民營與南城營屯田之事,在三輔尋地軍屯,他們如此情深,如果硬要解散他們,恐怕會激起軍變。請陛下聖心憐憫,成全他們的一番兄弟之情。”

皇帝沉吟道:“既然如此,便由將軍們自行決定,可留在長安安享榮華,其營解散,歸入民間,也可擇地聚居軍屯。一應爵祿,都如從前,但是長安之宅第,均要歸還,將軍校尉均須和將士們一道,離了長安,去往屯田之所。”

換句話說,他們不肯放棄兵馬,那就放棄長安的舒適生活。

“屯田由公中供給種子牲畜,所產之糧穀,除自用之外,亦要供應公中之用。”小皇帝看著徐宣道:“還有最重要的一條,願解散為民,還是隨將軍屯田,都要由各營士卒自行決定。各營將軍能帶走多少兵,要看有多少人願隨他們一道走。”

詔令一下,各營騷動。

皇帝的詔命並不是下到各營將軍,而是下到兩個主事人:楊音和羅由那兒,由他們再行下達。

羅由派了數百名軍士,在城外大營中往來呼喊,將旨意直接下達到普通士卒那裡,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心思,決定之後的去留。

二十萬人立刻炸了鍋,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哈哈大笑,有人痛哭流涕。

“一百畝好田啊,我家從來冇有過這麼多的地,這次總算能過上好日子了!”

“是啊!據說關中的田肥得要命,用代田法,每畝能產十石粟!”

“你說的也太邪乎了,哪有那麼多十石之田,畝產五石便是了不得的好田了。”

“反正足夠一家吃用了。”

“總算能住進房子裡,有熱乎乎的火炕,不用住這破帳篷了!”

“是啊,奔波了這麼多年,終於能有個家了。”

也有些人不願去做百姓,隻願留下來,讓皇帝陛下供吃供喝,消遙自在。可是陛下說了,這次解散之後,便不再供給營中飲食,人人都得自食其力。

除非是去當皇帝陛下的兵。

大家都知道,皇帝捨得花錢養兵,當皇帝的兵,羽林郎經常有肉吃,皇帝願意花大價錢在羽林軍身上,讓他們在關鍵的時候長身體,將來個個長成健壯的大漢。

即便不是羽林郎,隻是平時整編的成年軍隊,夥食也比營中好了不知多少倍。

但是小皇帝信奉一條,兵貴精不貴多,不斷抬高選兵標準,一般的青壯已經不入陛下的法眼了。

二十多萬人中隻有五萬人成為大漢官兵,其餘的人大多數接受授田,變為普通百姓。

喜歡牛吏請大家收藏:牛吏筆下文學更新速度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