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無常已去,荀況再生

-

[]

性善論與性惡論的爭辯,李澈敗給了孟子,讓李澈鬱悶了兩天,然後,繼續浪。

祂又不是專業玩嘴皮子的,輸了也就輸了,何況輸在孟子這種大思想家嘴下,不丟人。

儒,道,墨,農,兵,醫.

李澈混在九州大地上,換著不同的身份玩,儒士,道人,墨者.但凡是九州存在的職業,乃至是大街上的乞丐,花街柳巷負責看門的小廝,祂全都扮演過。

千人千麵,遊戲紅塵!

祂甚至拜入過名家公孫龍門下,學習“白馬非馬”的詭辯之術。

可惜,祂的天賦似乎都點在了搞事上麵,歪門邪道,堪稱天賦異稟,無師自通,但嘴皮子功夫,祂真不太擅長,白馬非馬的精髓冇學到,反而意外創出了一門冇什麼用的惑心之術。

光風霽月的儒士;逍遙世外的道人;非攻兼愛的墨者;巧舌如簧的辯士;慷慨悲歌的遊俠;混跡市井的地痞;整日碌碌,隻為溫飽的小廝

混跡在紅塵中,李澈算是徹底放飛自我了,想到什麼,就玩什麼,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結束了多年紅塵浪蕩。

齊國,稷下學宮

此處可謂天下文化之中心,百家諸子大多在此講過學,聚集了當世了無數英才,如今更有繼孟子之後,儒家另一位大賢荀子坐鎮,任稷下學宮祭酒。

荀子,名荀況,或荀卿,趙國人,平生推崇性惡論,且提出“製天命而用之”。

李澈的性惡論,乃推己及人,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

荀子則從人的**出發,“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由**引發人性的惡。

“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慾,有好色焉”,“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紛亂理而歸於暴”。

所以,人性是惡,而非是善。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需經過律法約束,禮樂教化等手段導人向善。

律法,使人不敢放縱**,將心中的“惡”牢牢壓製;

禮樂,使人能夠掌控自己的**,不致為**所操控,肆無忌憚的發泄心中之“惡”。

人之所以不同於妖魔禽獸,是因為人懂得控製**,能將與生俱來的“惡”壓製。

若世間大部分人都能控製**,將心中的“惡”壓製,則大善矣!

大善不善,大仁不仁!

以律法約束人的**,有時難免會產生錯判,這是對少部分人的不善;

以禮樂教化,使人懂得控製**,卻會讓人逐漸失去野性,淪為奴隸一般的存在。

但少部分的不善,不仁,總比**氾濫,惡行遍地要好。

若人人都不懂得控製心中的**,放縱心中惡念橫行,如李澈那般任意妄為,肆無忌憚,那世間還有何希望?

荀子提出人性本惡,需以律法約束,禮樂教化,方為真正的善心善行,亦是某人證道混元所欠缺的關鍵。

稷下學宮,祭酒居所,兩人麵對麵而坐,氣氛略顯沉靜。

李澈一身遊俠兒裝扮,腰間掛著一柄金銅古劍,看著麵前峨冠博帶,極具書卷氣的荀子,笑道:“吾該稱你為無常吾弟,或是儒家大賢,荀況?”

荀況,李澈的分身,兼便宜弟弟李無常的轉世身。

三清,女媧娘娘,阿彌陀佛等人相繼證道混元,李澈卻一點都不著急,蓋因祂早就做好了準備。

洪荒崩毀,地仙界出現後不久,祂便安排了李無常轉世,將李無常視為自己證道的唯一契機。

善惡一心,道成混元!

李澈自出道以來,臟事破事乾了不少,不周山崩塌是祂一手搞出來的,反天道大戰,洪荒崩毀祂也有參與,說祂是惡貫滿盈也不為過,一顆“魔心”惡至極點,難以生出極善之念。

故而祂將希望寄托在了李無常身上,待李無常善念有成,祂再取走那一份感悟,如此,混元大羅領域的門,將再也攔不住祂。

“李無常也好,荀況也好,隻是一個名字而已,汝喜歡如何稱呼,隨汝心意便是。”

荀子淡淡的看了李澈一眼,語氣無比平淡道。

許多年不見,祂已徹底褪去了李無常身上那股來源於李澈的邪氣,現在的祂,隻是荀況。

而祂這種平淡到如對尋常人的態度,卻不是李澈想看到的。

李澈捂著心口,故作悲痛之態,神經發癲道:“吾弟,為何多年不見,你我這般生疏了,真是讓為兄傷心啊!”

說是傷心,實則一點傷心的樣子都冇有。

荀子不為所動,就這麼靜靜的看著李澈表演。

李澈這下尷尬了,神經瞬間恢複正常,疑惑道:“吾演的不像嗎?”

“糟糕透頂,一言難儘。”

荀子無情吐槽:“汝若是閒得無事可做,吾可以介紹汝進入齊國朝堂為官,磨練一下汝拙劣的演技。”

為官者,最會演戲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且神態動作,與語言無比搭配。

“多年不見,吾弟也會開玩笑了,吾心甚慰,可你的態度,為兄不是很喜歡。”

李澈臉色微沉,似被荀子激怒了。

荀子仍淡然處之,說道:“汝想要會阿諛奉承的小弟,吾建議汝去輪迴中走一遭,也許汝能找回缺失的兄弟情。”

“吾弟啊,為何你輪迴轉世一遭,竟變得如此不可愛了.”

李澈眼看荀子不配合表演,也懶得再裝了,神色瞬息變得嚴肅起來:“吾道將成,需吾弟竭力相助,你可準備好了?”

聞言,荀子臉色亦是大為嚴肅。

雖然祂不想再跟著李澈鬼混了,但祂也知道自己誕生的根本原因。

幫助李澈證道混元,是祂無論如何也躲不過的宿命。

“此次之後,你我再無乾係。”

荀子如是說道。

以前還是李無常的時候,跟著李澈到處瞎搞,倒也冇什麼特彆的感覺,但如今祂悟出了自己的“道”,集諸子百家之大成,可謂是個大思想家,對李澈的所作所為也極為看不上。

祂自知自己阻擋不了李澈,隻能與李澈劃清界限。

然而與李澈劃清界限,豈是說說就能行的。

李澈目光直視荀子,一股莫大的壓迫感油然而生,片刻後,李澈點了點頭道:“可!”

弟弟長大了,想要單飛了,祂是阻止不了的,選擇成全,總比鬨得反目要好。

何況證道混元之後,要多少弟弟有多少弟弟,不差荀子一個。

得了李澈的點頭承諾,荀子當即伸手一點,將自己關於“善”的感悟傳給李澈。

這便是李澈踏足混元的最後一點契機。

有了荀子關於“善”的感悟,李澈踏足混元大羅領域,完全算是水到渠成,再無任何阻礙!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