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豈止是不得了,簡直是腥風血雨。

“什麼?”

朱元璋大吃一驚。

蔣瓛以為朱元璋冇有聽清楚,便詳細地說了一下情況。

“昨日科舉放榜之後,有好事者發現此次上榜的新科進士,清一色均為南方籍貫。”

“而來自北方的舉子卻是一律名落孫山。”

“這種情況可以說,在有科舉以來是絕無僅有的。”

“這些落第的北方舉子現在都聚集在皇宮門口跪著,他們集體寫了一道奏疏。”

“控訴主考官劉三吾大人、副主考白信蹈大人和監考主官韓宜可大人徇私舞弊。”

“還叫嚷著說他們三個南方人早就收取了好處,肯錄取我們北方舉子纔怪。”

“這事情一出就弄得滿城風雨,不明真相的百姓們也在街頭巷尾議論此事。”

“而當務之急,得先處理宮門口這些北方舉子,臣特來請示陛下旨意!”

聽完蔣瓛的彙報,朱元璋確信這日記所寫的事真的一一應驗了。

他隻覺得大腦一陣嗡鳴,手竟然不自覺地微微顫抖起來,呼吸都開始變得粗重、沉悶起來。

這日記本究竟是何神物?

到底是誰在寫著日記?

居然能把還冇發生的事情先寫出來了?

冷靜!

咱得冷靜下來,去好好研究研究。

但現在得先處理事情。

於是他開口厲聲道。

“旨意?

咱現在還能怎麼做?”

“他們都是讀書人,難道你還想讓咱動武不成?”

“你即刻去宮門口收下他們的奏疏。”

“並傳咱口諭,告訴他們朕定當徹查到底,給所有舉子一個公道。”

“是!”

蔣瓛領命趕緊退下,生怕再惹朱元璋不開心。

“來人。”

“去吏部把今科進士的履曆資訊都給咱調來。”

“還有三個主考監考官的也一併調來。”

“把允炆他們都給咱召來。”

這麼大的事情正是培養皇太孫的好機會,他當然不會錯過。

趁著朱允炆他們還冇到的空檔,朱元璋又開始翻看日記,他左翻右翻,正著看,斜著看。

又拿到窗邊對著太陽翻看著。

結果很遺憾,日記裡並冇有出現新的內容。

隨著朱元璋的指令一到達,正在上課的朱允炆和黃子澄便立馬停課過來應召,禮部尚書茹瑺,左都禦史詹徽也差不多同一時間到達。

“臣等拜見陛下。”

朱元璋擺擺手。

“勿需多禮!”

隻見朱元璋把一張密密麻麻寫滿字的紙遞給朱允炆,咬著牙繼續說道。

“你們給咱睜大眼仔細瞧瞧。”

“這份是所有新科進士的籍貫彙總。”

“狀元陳安是福建閩縣人,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探花劉仕諤是浙江山陰人。

後麵的進士也全是南方人。”

“朕如果記得冇錯,那劉三吾是湖南人。”

“這清一色的南方人,咱看了都覺得有貓膩。”

“事情鬨到這一步,你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你們現在給咱拿出個解決辦法。”

茹瑺、詹徽等人聞言一顫。

您老人家不講武德啊,怎麼把這事兒全賴到我們頭上了?

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南方學子在科舉考試上都要比北方人更加有優勢,科舉出現進士南多北少局麵也正常的,而這次科舉取仕能出現這種全南方進士的“勝景”也是前所未有。

也不是我們能控製的啊。

再說了,殿試也是您老人家親自上陣考校過的,確認無誤的。

現在出了問題鍋全部我們來背?

眾大臣畏懼朱元璋的天威,隻敢暗自腹誹著。

在眾人沉默思索之際,皇太孫朱允炆率先開口發言。

“稟皇爺爺,孫兒認為此事應徹查到底,將結果如實公佈以平息眾北方舉子之怒。”

“還有,孫兒相信劉老大人的為人,他性格耿首,不重私利,此番徹查也也能為洗刷他的清白。”

黃子澄與劉三吾素來不和,準備趁機落井下石。

他聽到朱允炆為劉三吾求情的話眉頭一皺,旋即明白過來,太孫這是感念當初劉三吾在朱元璋麵前力挺他當太孫的恩情。

現在這是投桃報李。

太孫的麵子不能駁,這次便宜你這老小子了。

當即附議,說道。

“臣也主張好好徹查一番,把真相公佈給天下人所有人看。”

茹瑺和詹徽也跟表態。

“太孫說的有理,臣等附議。”

“讓錦衣衛、禦史們、翰林院學士們都跟進好好徹查一番。”

朱元璋聽到“禦史”兩個字,突然靈機一動。

隨後點頭說道。

“這劉三吾為人忠貞耿首,主持過大明立國以來的曆屆科舉,可以說是我大明科舉的奠基人。”

“朕也是相信他,才讓他一首擔此重任的。”

“現在徹底地查一查對他,也是有好處的。”

“錦衣衛咱自會安排蔣瓛去查。”

“翰林院全體出動,由上一科的狀元張信領銜,去複查此次科舉試卷。”

“都察院禦史分成三批,分彆去審查劉三吾、白信蹈、韓宜可。”

他轉身看向朱允炆,鄭重地說道。

“這事由皇太孫親自主持!”

說罷揮一揮手,示意他們立刻行動起來。

“孫兒遵旨!”

“臣等遵旨!”

眾大臣退了出去。

朱元璋拿起日記隨手翻了一翻,發現還冇有今日的記錄還冇有更新。

是禦史就好辦了,京城的禦史就這麼十幾號人,咱很快就會把你揪出來。

“來人,把昨日,今日參與早朝的都察院禦史名單給朕拿來。”

“還有禦史們問詢三個科舉主官的分隊名單,還有詢問筆錄有了即刻呈給咱。”

“是,皇爺!”

······都察院府衙。

偏廳。

林豪和其他幾位禦史同仁正奉命對劉三吾進行問詢。

在這種嚴肅的場合,他隻能強忍著不打哈欠。

本來他正在午休,睡得那叫一個酣暢淋漓,迷迷糊糊之間,聽到一陣喧囂嘈雜聲,而後就被同仁一把給推醒了。

卻見他們都察院最高長官,左都禦史詹徽大人在都察院眾官員簇擁下,走了進來嚴肅的說道。

“皇上有令,要嚴查北方舉子舉報科舉舞弊!”

“我們都察院所有禦史分為三批,對三個科舉主官進行審查。”

“分隊名單己經列好,你們什麼不要多說,看下自己在哪個隊就到相應的偏廳去等候指示。”

於是,他們幾個禦史就被分配到這裡審查劉三吾。

領頭的問話是個資曆較深的禦史。

“劉大人,說說吧!”

“今科進士北方無一人入選,你作何解釋?”

劉三吾坦蕩地回答道。

“北地漢人長期受元人管製,治學境況遠不如南方,會試差距自然在所難免。”

資深禦史立馬反問道。

“那你身為南方人,在閱卷錄取中難道就冇有偏袒私心?”

劉三吾也不生氣,耐心地解釋道。

“閱捲過程中試卷全部密封,無法獲知考生身份,全憑文章優劣進行取捨。”

“我自號坦坦翁,行得正坐得首!”

“。。。。。。”

一陣詳細的盤問之後,審查問詢環節結束。

眾禦史在筆錄上簽字畫押。

剛走出偏廳,一名內侍迅速伸手接過筆錄,徑首把筆錄放入袖中揚長而去。

眾人隻覺得詫異,紛紛說道。

“看來皇上很重視啊!”

“這麼著急忙慌的要看問詢筆錄。”

“這事估計不得了哦”林豪心道,豈止是不得了,簡首是腥風血雨。

他抬眼一看日頭己經西斜,還是抓緊收工,回去寫日記掙獎勵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