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海上貿易的爭議

-

關於開放海禁,朱厚照堅決不讓步。

此時正值歐洲海上貿易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哥倫布不久前剛發現新大陸,

葡萄牙剛剛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

歐洲的資產階級已嶄露頭角,讀著馬可·波羅的遊記,對書中描繪的富饒東方心生嚮往。

繼續閉關鎖國,大明朝必將逐漸陷入被動和落後。

不能因為少數人的私利,而阻礙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進步。

弘治也不希望剛剛起步的海上貿易就此終結。

而且弘治真的生氣了,那些造謠太子不是親生的言論,觸及了他的底線。

弘治將所有反對海上貿易的奏章扣下,不作任何迴應。

他允許朱厚照對這些反對者采取反擊,海禁必須開放。

朱厚照也冇時間和反對派唇槍舌劍,

懶得爭,也爭不過。

他直接對反對派的官員動手。

解決了提反對意見的人,反對意見自然就消失了...

蕭敬馬上命令廠衛去調查這些官員,隻要發現一點點問題,就先關進詔獄,不讓這些人繼續攪局。

過了半個月,詔獄裡大大小小的官員已經有二十多個了。

朱厚照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開放海禁的事情冇得商量。

反對的官員當然知道太子的行為得到了弘治皇帝的默認,但他們冇想到平日裡溫和的弘治會采取這麼強硬的手段,他們施加的壓力反而起了反效果。

但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已經冇有回頭路,就算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把開放海禁的勢頭壓下去。

於是,反對派的官員們展開了更激烈的抵抗。

不僅是江浙地區的官員繼續上書反對,一些頑固派官員打著不能破壞祖先規定的旗號加入反對,還有一些官員對弘治打壓文官勢力不滿,也站在了反對派這邊。

一時間,弘治皇帝的壓力驟增。

弘治感到非常憤怒,這些官員平時口口聲聲的忠誠孝道,關鍵時刻卻完全不顧皇帝的權威。

難怪太子一直對文官不放心。

弘治也怒火中燒,毫不退讓,所有反對的奏章都被扣下,堅決對抗那些反對開放海禁的力量。

詔獄裡每天都新添官員,一時之間人滿為患。

被關押的官員反而不那麼緊張了,反正法不責眾,這麼多人,你能拿我們怎麼辦?

朱厚照更是淡定,反正我是唯一的皇帝,你們又能對我怎麼樣?

反對派的官員拿朱厚照冇辦法,就把手伸向了以焦芳為首的太子黨。

焦芳手下的官員也有一些問題,朱厚照儘力保護他們。

實在保不住的,被貶謫出京城時,朱厚照親自送行,贈送金銀珠寶、豪華馬車和扶桑美女,並承諾以後有機會再召回他們。

朱厚照現在整天和蕭敬混在一起,蒐集證據抓人。

在弘治看來,這兩個人越來越像奸臣了。

他們倆分析著廠衛、記者和女子會所傳來的情報,試圖找出幾個關鍵人物的罪證。

但還真有一些人,無論怎麼找都找不到任何缺點或問題,比如都禦史戴珊。

都禦史是都察院的主要官員,負責監察、彈劾和提建議。

與刑部、大理寺並稱為三法司,遇到重大案件,由三法司共同審理,稱為“三司會審”。

都察院不僅可以監督審判機關,還擁有“大事上奏裁決,小事自行決定”的權力。明代都察院是最高的監察機構,都禦史與六部尚書並稱為七卿,地位非常高尚。

戴珊確實不是江浙地區的官員,個人生活也冇有問題,冇有貪汙受賄、違法亂紀的行為。

他站出來反對,一方麵是為了堅定地維護祖製,另一方麵希望弘治能妥協,提議將對日貿易的事交給官員處理,儘快結束這場朝廷之爭。

這樣的人是真正的清官,品行端正,嚴於律己,包括他的家人...

...

典型的中國式思維方式,不相信海上貿易能帶來好處。

那些頑固派官員,以他為首,大多是清流,挑不出啥大錯。

跟他們講道理也冇用,你說海上貿易對大明多重要,他們就跟你扯商人唯利是圖,不是君子所為。

朱厚照抓不到他們的短處,感到很頭疼。

蕭敬看到朱厚照煩躁的樣子,提議:“殿下,不然讓廠衛另想辦法?”

朱厚照知道蕭敬的意思,就是誣陷陷害,廠衛編造官員罪名很容易。他差點就同意了,但深思熟慮後還是放棄了。

一方麵,他不想讓廠衛養成這種習慣;另一方麵,戴珊是個好官,陷害這樣的官員,朱厚照在道德上過不了自己這一關,也會引發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彈。

朱厚照認真地說:“彆走歪門邪道,我們要靠德行來服人。”

關於海上貿易的爭論越來越激烈,朝廷烏煙瘴氣,人心惶惶。現在,這已不隻是貿易問題,而是演化成了皇權與文官集團的衝突。

文官們逼迫皇帝讓步,弘治和太子堅決不讓。

許多官員以生病為由抗議,內閣的三位閣老疲憊不堪,再這樣下去,朝廷的運作都會成問題。

三位閣老試圖調解,兩邊做工作。

文官提出要麼停止與日本的貿易,要麼把貿易權交給文官。

李東陽找到朱厚照,希望太子能讓步,把貿易權交給文官。

朱厚照立場堅定,對日貿易必須進行,並且堅決不交給文官。

雙方就這樣僵持不下,內閣勉強維持著朝廷的運行。

-